《自畫像(貓製冰機二手買賣仔骨灰瓮)》《九眼谷歌街景》哈姆·範·登·多佩爾作品《集成(所有事對任何事)》,通過對流行網站上的動漫圖像、廣告和網絡通俗藝術等視覺元素的萃取,創作這件作品。 主辦方供圖
  網絡票貼思維創造“新”藝術?
  當網絡已經在我們生活中無孔不入時,一個“後網絡藝術”的新詞又冒了出來。婚禮主持推薦但是,別慌著去接受它。事實上從提出至今,藝術權威人士對它的定義、內涵仍是爭論不休。近日,“後網絡藝術”展在798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開幕。25位西方藝術家及組合的創作將“後網絡藝術是什麼”的命題拋給了北京藝壇。這僅是藝術界的造詞游戲,還是真的預示了藝壇的下一件大事?對此,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他告訴記者,這個話題確實比較新,展覽的概念也很複雜,舉辦這個展覽就是希望國內藝術界也能掀起對後網絡藝術的探討、研究。C06版-C07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策展人
  與網絡共澎湖民宿生的藝術創作
  什麼是後網絡藝術?一個畫著貓咪的陶瓷杯被創作者巴尼·羅usb格斯命名為《自畫像(貓仔骨灰瓮)》,這是後網絡藝術。喬恩·拉夫曼在谷歌街景圖片庫中尋找到圖片再處理成攝影作品的《九眼谷歌街景》,也屬於此範疇……是的,你沒看錯。在這個“後網絡藝術展”中出現的並非全為聲光電影之類的高科技。一個陶瓷杯、甚至酒吧聚會留下的碎屑都能構成後網絡藝術的元素。
  早在幾年前,藝術家瑪麗莎·奧爾森(Marisa Olson)便提出了“後網絡藝術”(Post-internet)。奧爾森的作品結合了表演、影像、線描和裝置,並以此質問科技文明史,批判當代藝術和數字視覺文化。
  在策展人凱倫·阿契的解釋中,後網絡藝術是一種與互聯網共生的意識形態,一種網絡思維的方式,“網絡對當今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今藝術實踐、社會理論到日常用語都被互聯網侵入了,為此不管理論界是否接受了後網絡藝術這一詞,我們也應該來看看這種與互聯網共生的藝術創作方式。”
  館長
  全球首個較全面的展覽
  儘管後網絡藝術的內涵、外延都不甚明確,但UCCA館長田霏宇並不想將後網絡藝術看成是藝術界的造詞噱頭,而是代表了藝術界發展的未來動向,並以此展彰顯出該藝術中心想進入國際範圍探討的野心。在這個展覽之前,僅有德國卡塞爾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Fridericianum)以“對無名材料的推測”一展介入對後網絡藝術的探討。
  田霏宇告訴記者,後網絡藝術這個提法還是比較新,“一被提出便受到質疑,但是我覺得國際藝壇已有足夠的註意力,做這樣一個展覽會比較有意思。”
  在田霏宇看來,此前中國藝壇所討論的話題幾乎都落後西方一步,但具體到後網絡藝術,“此次在北京舉行的這一展覽則是全世界針對這個話題的第一個比較全面的探討。我一直在想作為世界文化都市的北京,怎麼做出新的東西。中國的優勢是可以很快地將這個展覽做出來,進而介入到(後網絡藝術)這一討論中。”
  ■ 釋疑
  中國藝術家
  緣何缺席?
  2007年,曹斐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時,參展的作品是以“中國翠西”(China Tracy)的虛擬身份游歷網絡游戲“第二人生”的《我·鏡》。這被很多人視為中國網絡藝術的典範。而此次“後網絡藝術”展上呈現的則全為歐美藝術家的創作,難道中國藝壇還未能有這樣的創作?對此,田霏宇說,在基於互聯網思維的前提下,甚至馬雲在淘寶上所拍賣的作品都可以稱為後網絡藝術。不過,舉辦後網絡的探討已經夠複雜,“加入中國藝術家可能會使問題變得複雜化”。鑒於此,“我們沒有加入中國藝術家的創作。”
  ■ 展訊
  後網絡藝術
  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時間:即日—5月11日
  ■ 作品解讀
  《自畫像(貓仔骨灰瓮)》
  藝術家:巴尼·羅格斯
  材質:陶瓷、貓的骨灰
  在策展人凱倫·阿契看來,後網絡藝術模糊了藝術與非藝術表演之間的界限,為此該作品的創作者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是一隻離奇死亡的貓。而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虛擬成任何人,甚至是動物。
  《九眼谷歌街景》
  藝術家:喬恩·拉夫曼
  材料:哈內姆勒全棉紙、鋁複合板等
  凱倫·阿契指出,在該系列作品中,拉夫曼梳理了看似無窮無盡的谷歌街景圖片庫,用處理最傳統的大幅攝影的方式處理這些圖像。這暗示著後網絡藝術時代中,“觀看”有著無窮多的被轉化的方式,但其作為流行文化永遠都帶有傳統的遺存。圖為巴西聖保羅市的谷歌街景。
  文藝百科
  藝術界總是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魄,一直以來不斷有新詞冒出以對應某一個藝術美學、藝術現象。針對網絡、在線技術在藝術領域的運用,數字藝術、網絡藝術、後網絡藝術不斷冒出,究竟它們的區別在哪兒?新京報記者採訪策展人、藝術批評家,試圖探清它們的屬性。
  數字藝術VS後網絡藝術
  20世紀60年代發展併成熟起來的新媒體藝術,為藝術家全方位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及可能性,且在90年代末步入全新的數字藝術階段。至此,錄像及互動裝置,虛擬現實,多媒體、數字設計、數字攝影等都稱為數字藝術。藝術策展人王泊喬告訴記者,對數字藝術簡單下個定義便是在數碼化、數字化基礎上進行的創作。
  後網絡藝術也可以運用數碼化、數字化,其觀察對象是近幾年來歐美最年輕的數字土著一代的發展趨勢。這兩者的區別在哪兒?王泊喬稱,後網絡藝術、甚至包括網絡藝術都可以說還是在數字藝術的範疇中,“後網絡藝術不是在種類上對藝術的區分,而是關於藝術內容、藝術主題上。”
  網絡藝術VS後網絡藝術
  該展策展人凱倫·阿契說,網絡藝術是通過用網頁或者是自動化作為媒介而產生的藝術。而後網絡藝術則是一種網絡思維的方式,“我難以用語言去表達它,因為這個概念非常新,也非常具有挑戰性,我們在為後網絡藝術下定義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困難。或許也可以說,網絡藝術和後網絡藝術的關係便是‘現代’和‘後現代’的關係。”
  將凱倫·阿契解釋得通俗點,或許“網絡藝術”是殿堂的、構建的、精英的,“後網絡藝術”則是民間的、解構的。從前,只有掌握了複雜編程程序的藝術家才能生產出精密的“網絡藝術”,如今,任何人都能借助網絡思維達到創作目的。  (原標題:網絡思維創造“新”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m94zmgi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